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路径研究

时间:2023-06-16 13:15:04 来源:网友投稿

黎 鲲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全面依法治国”成为我国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1]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这也是对我国的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社会形成做出的分步骤的战略规划和安排。

随着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逐步完善,法治工作也逐步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走向社会层面的落实执行。社会的普法工作仍旧需要继续拓展广度与深度,而目前的普法工作尚存在普及度不足、内涵理解不深刻、覆盖率较为单一等问题,影响了法治建设工作在人民群众内部的传播效率和效果。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群体心理、群体行为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应不断深化大学生群体对于法治理念和精神的认识,逐步培养起法治思维,并学会使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

(一)法治思维的概念界定

法治思维作为一个新概念,在内涵的界定上也存在激烈的探讨。陈金钊认为“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2]。姜明安认为“所谓法治思维,在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其实质就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和尊重保护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3]。袁曙宏认为“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4]。

从上述关于法治思维概念的界定中,可以看到很多学者表达的共性,法治思维主要是指在法治的约束和指引之下,主体能够正确运用各种法律思维以及法律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二)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内涵

随着法治思维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中渗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都需要借助法律知识、法治思维以及法治方式去看待现象、分析本质并妥善处理各种类型的生活矛盾。但是面向大学生群体的法治思维养成工作需要结合校园背景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身心情况具体开展,因此在理论以及实践方面还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找到因地制宜的针对性方法。

对此,大学生法治思维在顺延法治思维的基础之上,结合主体和校园环境的特殊性,有了创新化的界定和发展——大学生群体能够从法治价值角度思考现实问题,并指导自己产生规范且适应的法治方式和行为,能够更好认识和指导自身、适应校园以及社会。下面,在明确大学生法治思维内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结合法治思维的本质属性剖析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内涵。

1.大学生法治思维是合法性思维

社会中各类组织以及个人都在法律框架之下遵循着法治管理的内容,从立法、司法、执法再到守法。相对于各级国家机构所明确的“法无授权不可为”,公民在守法过程中虽然表现为“法无禁止即可为”,具备一定自由的私权利,但是我们权利的赋予、义务的遵守、禁止的事项都是来源于法律的具体规定,需要由全民在思想和行动中来维护法治的尊严。因此,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基础就是合法性思维,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立法等级和构成,能够对宪法、基本法律等内涵和适用有深刻理解,才能够在掌握法治知识的基础上规范自身行为的合法性。

2.大学生法治思维是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相对于感性思维,强调思维主体能够采用正确的思维角度和方式看透人和事物发展的本质以及客观规律,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之更加具有科学性。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理性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具体情况的判定中能够避免出现主观主义以及过度情绪化表达,能够擅长捕捉客观规律,从科学角度阐述外在现象,并借助理性思维方式窥探事物发展的本质;
第二,理性思维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行为做事的过程中有章可循,而不是去套用习惯与经验,能够在个人或者集体中实现科学决策,审慎考察各个备选方案,选定最优方案;
第三,理性化的法治思维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辩证的思维模式,在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发展中能够全面把握事情的全貌,避免片段化看待问题。

(三)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特征

1.时代性

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归根到底来自于现实中存在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主观映像。而上述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必然由经济基础以及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决定,随其发展而发展。因此,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中也必然呈现时代性,发展自身的内涵和范围。

2.实践性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角度来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发展首先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积累。其中,直接经验的积累来源于学生亲身法治实践,间接经验来源于各种耳濡目染的媒介信息。经由法治实践获取而来的直接经验最为根本,也最为使人印象深刻。从认识的反作用角度上来看,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必然回馈到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成为指导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认知和思维方式,并后续作用到大学生各类实践活动中以提升其现实应用能力,在一言一行中体现着法治思维熏陶的成果。

3.多维性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具有多元性,不仅是提升大学生对法的理解和运用,更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影响其思维和行事方式。大学生法治思维应该是一个体系,延伸至规则思维、责任思维、公平正义思维、程序思维、权利保障思维以及权力制约思维,只有这样,法治思维建设才能够不出现形式主义,真正落实在各个现实化的应用场景中,给予大学生具体且真切的学习感受。

(一)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目标的功利化

在功利化的发展时代中,学校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工具性,不得不识时务、顺潮流。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迎合养成和教育功利化的需要,发展了法治思维培养的一系列技巧和方法,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灌输下去的法治知识和观念。加之,在高校教育中,校方往往会对大学生的法治学习情况设置一整套考核体系,在考试考核理性化的规范中加剧了法治思维培育和养成的工具化和功利性,这反而激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法治思维养成相关的行为更加抵触。因此,在后续的教育培养中,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应该关注到大学生本身的成长和发展,而非成为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去教育的主动性和尊严性,应回归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二)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内容的片面性

高等院校公共课程的设置主要以高数、语文、英语等常规类的学科为主,此外还包括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但是专门性的法治教材比较匮乏,并没有在各大高校内部普及开来。在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程中,并没有完善且系统提及法治的发展历程、内涵以及其他具体内容,因此大学生在课堂中所受到的法治教育少之又少,不足以满足法治思维养成所需的知识储备。法治专业性课程不足、法治教育内容匮乏等问题不得以解决,学生的法治知识和观念也将无法循序渐进的累积和发展。

(三)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路径的零散性

大学生法治思维需要系统化的养成和培育路径,在由浅入深的发展步骤中逐渐积累法治知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以及法治方法。但是高校现有的法治思维养成路径存在极具明显的两个问题:第一,法治思维养成的方法没有系统性,随意性、主观性的法治思维养成实践使法治思维养成收效甚微;
第二,法治思维养成路径的递进性没有凸显,本就欠缺的法治思维养成环节更是单兵作战,各个环节前后欠缺规律性和顺承性。

(一)明确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目标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了著名的目标管理理论,在设置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个体以及组织的情况分解、细化目标,并在目标的实施中做好纠偏的控制工作以及人力资源的沟通和激励工作。在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过程中,高校需要设置宏观、中观、微观上的目标,并根据不同学院、专业的学生群体情况分解、细化法治思维建设目标,提升目标管理的效率和效能。目标的设置也要摒弃之前存在的功利化和片面化,要以学生为本,重点是提升学生在法治思维下的规则思维、程序思维等,能够指导其现实生活,帮助其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根据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的内涵和特征,将目标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高校法治思维培育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在大学生生活、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种多样的矛盾,矛盾的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需要一定的法治思维。第一,法治思维能够使得大学生在处事的过程中更加理性和冷静,能够从法律角度来分析纠纷的法律后果,通过法的预测作用减少大学生鲁莽行事造成的风险。第二,法治思维能够提升大学生捕捉事件本质的能力,提升对周围人和事物的观察力。法具有评价作用,因此在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基础上,大学生能够对周围发生的以及网络热议的事件给出更加合法、合理的解释和意见,从而体现出大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清朗整个舆论环境。

其次,法治思维培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养成大学生“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5]的处理方式,法治风尚、法治习惯以及法治氛围的产生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内心法治思维的外化就主要表现为实践过程中对法律的尊崇程度,从而能够自觉地在生活中学法、守法、用法以及护法。

(二)完善法治思维培育的内容体系

法治思维的教育体系应该呈现体系化,而不是简单介绍一下法治思维的内涵和基本组成元素。在高校大学生范围中,法治思维养成的起点在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只有深化对于我国法治国情以及法律体系内容的了解,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发展法治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法。目前高校公共课程中的法律知识课程设置、法律课本编排都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法律知识被夹塞在其他政治内容中,缺乏独立性和体系化。对此教育行政机关应该与高校共同编排适合大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法治课本,使得学生能够有一个专业的课堂了解我国法治发展历程、学习基础性的法律知识、懂得在权利受损时如何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其中,法律知识的教育内容至关重要,可以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立法体系,知晓我国宪法、民法典、刑法的基本内容以及行政法体系相关内容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

在知法的基础上,大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学科知识储备发展而成抽象的思维方式。但是法治思维有着比较深刻和广泛的思维内涵,也需要在课程内容中由教师对大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才能够在后期发展大学生独立思考周围事物和社会问题的法治思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后续的教育内容中,需要对法治思维中的规则思维、权利保障思维、权力制约思维、责任思维、程序思维、公平正义思维进行解释,并列举相关的社会案例以及校园实例加以深化,让学生对法治思维有更加具体的认知。

此外,各个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结合其他的新思想内容共同讲述,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增进对我国具体情况和社会性质的了解,能够明白法律制定和修改对社会的促进意义。

(三)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路径

1.扩大参与主体,发挥多主体间的协同联动作用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要扩大参与主体,并重视发挥多主体间的协同和联动作用,形成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教育合力。

第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突出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发挥课堂在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首先,高校应当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的均衡搭配,将法治思维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
其次,借鉴“课程思政”的理念,推行“课程法治”,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法治元素,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法治思维,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再次,着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法律素养,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法治专任教师,加大对教师的专业化法治培训力度;
最后,改进教学方法,打造和推广法治慕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新法治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法治课程的参与感、认同感和积极性。

第二,加强家校良性互动,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隐性影响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一方面,高校应当建立健全指导体系,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家长的法治教育,引导家长增强自身法治修养,树立良好的家庭法治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家庭内部要创造法治文化环境,培养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意识,发挥家长的表率作用,在家庭内部倡导民主决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吸纳专业背景人员,发挥社会法治教育的强化作用。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需要专业知识的学习、法治规则和习惯的熏陶以及守法行为的引导,而上述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级法治背景的人才参与。高校除了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已有资源,还可以利用社会外广大的法学专家、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组建高校志愿者团队,为高校法治建设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校外力量的导入和激发还需要外部机构自身的自觉性和使命感以及上层领导的牵头作用,司法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以及人民团体等可以参与到校内法治思维建设工作中来,将普法工作的部门和主体进一步扩大,发挥各个职能主体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第四,引导学生干部融入,体现朋辈教育的激励作用。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需要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的共同建设,其结合点就在于学生内部的舆论造势和氛围感染。对此,在法治思维建设主体的搭建中,高校也需要看到学生团体和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吸收学生干部的意见,并树立好校内的榜样和模范,做好引领作用。

2.丰富教育载体,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实现形式和载体,因此高校在传播、养成和发展法治思维的路径建设中需要充分利用好校园内外的实践环境。

第一,搭建校内法治建设的物质载体。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法治校园环境的熏陶,某种精神以及文化塑造要先从其外在形式入手,借助直观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校园物质文化便是建设法治校园的载体和前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实施。一是建设法治校园人文景观。在校园环境中,校方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将校内景观和法治精神充分结合在一起,如张贴法治名言、悬挂法治人物画像、雕刻法治元素的艺术作品等,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二是拓宽校内宣传渠道和媒介。从听觉感官入手,校方可以有效把握校内广播这一信息传播媒介,开辟每日法治专栏,为学生们播报最新法治消息、讲解法治案例、解读法律文件,将法治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三是完善校园网络法治建设。在新媒体运用的条件下,校方可以设置公众号、微博等新型信息传播渠道,并在上述平台中分享法治信息和文化,收集学生受众的反馈信息,提升彼此之间的互动性。

第二,创新并拓展实践活动的手段方式。通过生动的法治社会实践,传递法治知识,感受法治仪式,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形成法治思维,实现知行合一。目前,虽然与法治相关的校园实践活动比较多,但是创新性和有效性还存在不足。实践活动形式要与时代法治精神接轨、要与学生心理偏好接轨,依靠讲座宣传等传统形式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和响应的积极性。校方可以采用模拟法庭、校内调解室、法治竞赛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例如,模拟法庭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真实的审判场景,在模拟场景的布置中各种法律符号应尽可能周全,在参与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守既定的法律仪式。仪式和符号并非是一种空洞的形式主义和表面工作,而是承载着一定思想和意图,能够让受众感受到其中的程序、威严以及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以法官、律师、当事人等不同身份感受环境,模拟审判案件的活动,并表达自身的观点。模拟法庭能够将法庭搬到现实场景,用较低的成本为学生营造一个认知转化为实践的专业化场景。相比较模拟法庭,校内调解室的建设不仅是为有志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创造社会价值的平台,也为在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个倾听烦恼、寻求帮助、维护权利的场合,在双向成长中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风尚和面貌。法治竞赛主要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来考察大学生对基本法律知识、法律案例的掌握情况,在做题、答题和考试的环境中增进知识的吸收,感受法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能够形成强有力的自我内驱激励动力。

3.健全多重机制,发挥各项机制抓落实促长效的保障作用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和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活动和过程,因此也需要配备多重的保障机制,形成稳定化、常态化的法治观、价值观的输出和熏陶。第一,要加强高校党委对全面依法治校的领导。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情况,构建领导团队作为整体法治思维养成工作的总指挥部,切实把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和具体业务指导。第二,健全宣传教育机制,将法治内容的宣传和引导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育、网络教育、实践教育等方面构建高覆盖率的宣传网络。因此,在课堂上,高校仍需更新教材内容,完善法治建设的教学内容体系,并以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或者公开课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递法治思维。在网络课堂中,学校可以设置自主学习模块,让学生利用课余实践学习法治视频课程。观看网络视频要想取得突出成效,就必须要在视频内容上下功夫。对此,录制法治教育视频的教师或者相关法治工作者不仅需要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还要熟悉新媒体内容的特色以及大学生受众的信息接受偏好,以此来调整自身的授课风格以及授课内容,使其尽量案例化、趣味化、形象化。第三,健全示范引导机制,做好校园法治人物的评选以及宣传活动,能够在人物报道中传播正面法治能量,并激发大学生群体纠正和完善自身的言谈举止。第四,健全配套的奖惩机制。在法治思维养成初期必然会遇到思维转变和行为转变的阵痛和问题,因此,为了稳步过渡初期过程,校方需要配备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明确奖励和惩罚的依据、标准、对象以及具体内容。

思维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反复发展才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培育工作需要常态化,在稳定的服务输出中传递法治教育的内容,并通过持续性的法治思维实践加以巩固和升华,以此将法治思维根植于人脑中。因此,常态化的法治思维培育工作需要摒除现有的教育误区,避免出现功利化的教育目标,要破除单一的教学路径和方式。在法治思维建设中需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引导式教育为启发,结合受众的具体情况和特征,将其视为真正的独立主体,鼓励其积极参与到法治思维建设的过程中,成为自我法治思维建设和成长的引导者。

猜你喜欢法治法律大学生包容性法律实证主义、法律解释和价值判断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大学生(2022年1期)2022-01-28文明养成需要法律护航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人大建设(2020年3期)2020-07-27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人大建设(2019年9期)2019-12-27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人大建设(2019年6期)2019-10-08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人生十六七(2016年14期)2016-12-01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廉政瞭望(2016年8期)2016-09-12

推荐访问:依法治国 法治 路径